2024年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分析报告
一、艾滋病(AIDS)疫情报告情况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含港澳台)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患者共计1,355,017例,其中报告死亡491,437例。现存活HIV感染者749,839例,AIDS患者605,178例。
新增病例情况:本年报告HIV感染者/AIDS患者101,626例,其中既往HIV感染者本年转化为AIDS患者18,096例。本年报告死亡35,891例,其中本年死亡31,541例,既往死亡4,350例。
性别与年龄分布:本年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HIV感染者男女之比为3.2:1,AIDS患者男女之比为3.8:1。15岁以下HIV感染者214例,AIDS患者62例。
传播途径:
异性性传播:74,636例(73.4%)
同性性传播:25,615例(25.2%)
注射毒品传播:160例(0.2%)
母婴传播:93例(0.1%)
性接触加注射毒品传播:44例(0.04%)
传播途径不详:1,078例(1.1%)
二、性病疫情情况
(一)梅毒疫情
本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含港澳台)报告梅毒674,184例,较上年同期增长9.3%,男女性别比为1.04:1。
分期情况:

一期梅毒:28,247例,较上年同期下降11.0%
二期梅毒:29,926例,较上年同期下降11.2%
胎传梅毒:844例,较上年同期下降19.5%
三期梅毒:3,411例,较上年同期增长0.7%
隐性梅毒:611,756例,较上年同期增长11.8%
(二)淋病疫情
本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含港澳台)报告淋病104,160例,较上年同期下降2.0%,男女性别比为4:1。
三、疫情分析与建议
艾滋病疫情分析
传播途径分析:
异性性传播仍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占比高达73.4%,提示应继续加强针对异性性行为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

同性性传播占比25.2%,且几乎都是男性之间,表明男同性恋群体是艾滋病防控的重点人群之一。
注射毒品传播和母婴传播虽然占比不高,但仍需关注相关高风险人群,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性别与年龄分布分析:
男性感染者占比远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在性行为中的主动性和社会角色有关。
15岁以下感染者数量虽少,但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青少年性教育和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普及。
防控建议:
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针对高风险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提供免费的HIV检测、咨询和治疗服务等。
加强艾滋病患者的关怀和支持,减少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性病疫情分析
梅毒疫情分析:

梅毒报告病例数持续增长,表明梅毒防控工作仍需加强。
隐性梅毒占比最高,且增长迅速,提示应加强对隐性梅毒的筛查和诊断工作。
淋病疫情分析:
淋病报告病例数有所下降,但仍需保持警惕,防止疫情反弹。
男女性别比高,提示应加强对男性群体的性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
防控建议:
加强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性病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和诊断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疗性病患者。
加强性病防治工作的协调和合作,形成多部门、多领域的防控合力。
图片展示
总结
2024年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需要继续加强防控工作。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认识、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和加强患者关怀与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共同构建艾滋病性病防控的坚固防线。
疫情已经过去两年多了。自2019年12月起,这场疫情一直持续到2022年底才逐渐得到控制。截至2024年3月22日,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时间。在这三年间,新冠病毒不断演化,出现了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等多种变异毒株,这些变异对疫情防控构成了新的挑战。尽管病毒不断变异且传染性增强,中国仍能迅速追踪到感染源,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链。自疫情初始,中国就倡导“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原则,而这一原则的基础是准确地找到病毒传播链上的每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