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显著进展,社区传播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疫情整体呈下降趋势。
社区传播风险控制: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小组组长顾洪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新冠肺炎社区传播风险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16个区中有6个实现了“零新冠”状态,即连续3天无新增本地感染病例。
感染病例与繁殖率下降:
上海每日本地感染病例在4月13日达到峰值,为27605例,此后持续下降。
繁殖率(Rt值)从2.27降至0.67,并连续15天低于1,表明疫情传播能力显著减弱。
防控措施与检测:
尽管疫情出现下降迹象,上海仍于4月24日至5月7日启动新一轮大规模PCR和抗原检测,以进一步巩固防控成果。
6个非中心区中的5个将逐步恢复公共交通,显示防控措施正有序调整。
疫情数据统计:
新增病例:4月23日新增本地确诊病例788例,无症状感染者7084例。
死亡病例:新增38例与新冠相关死亡,死者平均年龄80.9岁,均患有严重基础疾病。
治愈出院:当日累计3055例治愈出院。
累计数据:自2月26日以来,上海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53364例,死亡422例。

住院情况:目前仍有20669人住院治疗,其中61例为重症病例。
全国疫情概况:
4月23日,全国新增本地确诊病例916例,除上海外,13个省级区域报告新增本地病例,其中北京53例。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上海人民齐心协力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社会面清零目标正逐步实现,最终胜利可期。
当前疫情防控成效显著截至5月2日,上海单日新增病例从2.7万例的峰值降至6000例以下,有效传播指数(Rt值)从2.27下降至0.67,近三分之二的感染者已治愈出院。奉贤、金山、崇明、青浦、松江和普陀六区已符合社会面基本清零标准,并实施“有限人员、有限区域、有限活动”的管控措施。方舱医院出现空余床位,国展中心方舱累计出院患者超10万人,嘉荷新苑方舱成为首个关闭的市级方舱。
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上海人口多、老龄化程度深,叠加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快、隐匿性强的特点,防控工作极其复杂。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指出,“动态清零”的核心是快速发现疫情并阻断社区传播,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上海通过全员筛查(核酸+抗原检测模式)累计发现阳性感染者39.9万例,以“转运”为中心推动“四应四尽”,严格重点场所闭环管理,并对疫情较重的57个街镇集中攻坚,有效遏制了社区传播风险。
多措并举巩固防控成果

核酸检测优化:28辆移动核酸采样车投入青浦区企业服务,助力复工复产;常态化采样点以“固定+便民+流动”形式覆盖街头,6月30日前免费检测。
医疗资源扩容: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与湘雅医院重症团队“湘沪合作”,创新阶梯式重症延伸模式;国展中心方舱持续优化出入舱管理,实现“入舱人数少于出舱”。
分区分级防控:上海市防控办制定十大攻坚行动,包括“拔点清面”、社区管控、流调排查等,力争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
全国支援与市民参与共筑防线
外援力量:全国调集238万管核酸检测力量、3万余名医务人员(含22省份和军队5000人医疗队)及411万件医疗物资支援上海;江苏派出1.4万医护人员,负责临港方舱1000张床位管理。
物资保障:截至4月27日,上海接收兄弟省市援助生活物资29177吨。
市民行动:71.9万名党员向社区报到,参与防控工作;浦东新区张麒等基层工作者主动承担代配药等任务,累计服务近600人次。全市上下形成“党员+志愿者+机关干部”的合力,筑牢防疫屏障。
复工复产稳步推进截至5月2日,上海已发放“复工证”5851张、“通行证”87766张,支持企业有序恢复生产。防控办实施方案明确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统筹疫情防控与城市核心功能运转,为经济民生提供保障。
结论:上海疫情防控已从“攻坚拔点”转向“巩固扩大成果”阶段。在“动态清零”总方针指引下,通过科学防控、全国支援和市民参与,上海正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最终胜利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