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7天内新增2029例登革热病例,疫情形势严峻,需加强防控。
疫情现状数据公布:2024年10月29日,广东省疾控中心通报,过去7天全省新增2029例登革热病例,其中本地病例2011例,输入病例18例。分布范围:本地病例主要集中在佛山、广州、深圳等城市,显示疫情已扩散至多个人口密集区。流行季节:当前广东省处于登革热高发期,病例短期内大幅增长,需引起高度重视。疾病特征与风险传播途径: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通过伊蚊(如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蚊虫密度与积水环境密切相关。典型症状:
突发高烧(可达39℃以上);
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及肌肉酸痛(“三痛”);
面、颈、胸部潮红(“三红”);
部分患者伴皮疹、出血倾向(如鼻衄、牙龈出血)。
重症风险:
严重病例可出现休克、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登革病毒分4种血清型,感染一种后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别,二次感染者重症风险显著升高。

防控难点与挑战无特效药与疫苗:目前尚无针对登革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或广泛使用的疫苗,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输入性病例压力:18例输入病例提示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需加强口岸检疫与社区监测。公众认知不足:部分市民对登革热危害认识不足,可能忽视防蚊措施或延误就医。预防措施与建议控制蚊虫孳生:
清除积水:定期清理花盆托盘、水桶、废弃容器等积水,避免伊蚊繁殖;
环境治理:填平洼地、疏通沟渠,减少蚊虫栖息地。
个人防护:
外出时穿长袖衣物、长裤,减少皮肤暴露;
使用含避蚊胺(DEET)等成分的驱蚊剂;

安装纱窗、蚊帐,使用电蚊拍或灭蚊灯。
及时就医:
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等症状时,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或蚊虫叮咬史;
确诊患者需隔离治疗,避免蚊虫叮咬后传播病毒。
社会协同与长期策略政府行动:
加强疫情监测与数据公开,引导公众科学防控;

开展蚊虫密度调查与灭蚊行动,重点区域喷洒杀虫剂。
社区参与:
发动居民参与“翻盆倒罐”行动,共同清理环境;
通过宣传栏、社交媒体普及登革热知识。
科研支持:
加快登革热疫苗研发,提高人群免疫力;
推广新型蚊虫控制技术(如基因编辑蚊、绝育蚊)。
总结
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的加剧,暴露了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中蚊媒疾病防控的复杂性。公众需提高警惕,落实防蚊措施;政府与社会应形成合力,通过环境治理、健康教育与科研创新,构建长效防控体系。 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有效遏制登革热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