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东三省鼠疫事件是一次历史性的灾难,具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疫情爆发与蔓延:1910年,鼠疫在满洲里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奉天等地,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
疫情源头与传播方式:疫情的源头至今仍有争议,但有证据表明旱獭可能是感染源。鼠疫的传播方式不仅限于老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特别是通过空气飞沫,也能引发感染。华裔医生伍连德通过解剖尸体,确认了鼠疫杆菌存在于血液中,并提出了飞沫传播的理论。
防控措施:清政府在伍连德的建议下,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将东北地区划分为隔离区域,实行人员流动管制,设置防疫局和不同类型的医院以规范疫情处理流程,同时采取隔离、消毒、通风、火葬等措施减少疫情传播。铁路交通也被严格控制以防止疫情扩散。

疫情控制与影响:通过不懈努力,哈尔滨在1911年3月1日实现了无新发感染和死亡病例。此次东北鼠疫的控制标志着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初步建立,对后世的传染病防控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此次鼠疫也促使了中国“第一次卫生革命”的开始,推动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发展。
满洲里疫情通火车的时间尚不确定,需等待官方通知。满洲里当前疫情情况为有确诊病例11例,疑似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病例1例。
满洲里疫情通火车情况:满洲里因疫情二次爆发已采取封城措施,包括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均已停运。由于满洲里再次出现阳性患者,短时间内无法解封,因此通火车的具体时间也无法确定。需要等待当地疫情防控部门根据疫情形势进行评估,并发布相关通知。
满洲里当前疫情情况:

确诊病例:满洲里市共有确诊病例11例,其中重症1例、危重症1例、普通型5例、轻型4例。疑似病例:有疑似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病例:有无症状感染病例1例。人员情况:以上人员均在满洲里市人民医院隔离病房接受治疗。病例年龄分布范围广泛,最小的10岁,最大的62岁。其中,10岁病例为满洲里市某小学学生,与一名确诊的14岁中学学生住在同一小区。
满洲里解除疫情时间:满洲里目前处于封城状态,所有火车站、飞机场均已封锁。所有人员需进行新冠肺炎检测,并需等待全部核实没有问题且没有新增病例十四天后,才可能解除封闭。但具体解除时间还需以官方通知为准。
一百多年前,大清王朝对抗瘟疫的“最后一战”是指1910年至1911年东北鼠疫的防控战役。以下是关于这场战役的关键信息:
疫情爆发:1910年,中俄边境的满洲里首先出现鼠疫病例,随后迅速在哈尔滨等地大规模爆发,并沿铁道蔓延至长春、沈阳等地,甚至关内的河北、山东也受到影响。

政府反应:面对严重疫情,大清王朝政府反应相对及时,没有将重心放在信息管控和处罚“妖言惑众者”上,而是派出了精英专家队伍进行防控。
专家介入:经外务部右丞施肇基力荐,拥有剑桥医学博士头衔的伍连德被任命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他通过病理解剖确定了鼠疫病原体,并提出了存在人传人的情况,制定了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路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在内的整套防治方案。
防疫措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封锁和交通管制措施,对感染者进行分级处理,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要求医护与军警严格佩戴口罩,并发明了“伍氏口罩”。这些措施在当时看来非常先进,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疫情控制:在伍连德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逐渐得到控制。1911年3月1日,哈尔滨首先实现了零死亡;到4月,鼠疫终于被彻底扑灭。
后续影响:此次疫情防控战役不仅挽救了大量生命,也推动了中国现代防疫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伍连德博士在疫情防控中表现出的专业素养和领导力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后来继续在中国的医学启蒙路上披荆斩棘,为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