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起,我国全体公民放假的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11天增加至13天,主要修改内容包括除夕纳入春节假期、五一假期延长、调休原则优化等。具体调整如下:一、法定节假日总量与结构变化总量增加新增2天假期:农历除夕(春节假期)和5月2日(劳动节假期)。修改后总天数...
2025年起,我国全体公民放假的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11天增加至13天,主要修改内容包括除夕纳入春节假期、五一假期延长、调休原则优化等。具体调整如下:
一、法定节假日总量与结构变化
总量增加
新增2天假期:农历除夕(春节假期)和5月2日(劳动节假期)。
修改后总天数:13天(原11天)。
涉及节日:春节(4天)、劳动节(2天)、国庆节(3天),其余节日(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1天。
春节假期延长
原春节假期:正月初一至初三(3天)。
现春节假期:除夕至正月初三(4天),通过调休可形成8天假期(如除夕逢周五,与周末顺连可放9天)。
意义:保障群众吃年夜饭、团圆过年的需求,减少“下班赶路”的困扰。
劳动节假期优化
原劳动节假期:5月1日(1天),需调休2天形成5天假期。
现劳动节假期:5月1日、2日(2天),仅需调休1天即可形成5天假期,减少调休强度。
二、调休原则明确化
固定调休规则
春节:自除夕起放假调休8天(除个别特殊年节外)。

国庆节:自10月1日起放假调休7天;若逢中秋节,合并放假8天(如2025年、2028年)。
劳动节:放假调休5天。
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分别调休或连休3天(逢周三仅当日放假)。
限制连续工作天数
法定节假日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减少“拼假”带来的疲劳感。
三、修改背景与考量
经济社会基础
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比重上升、生产效率提高,为增加假期提供条件。
群众对休息休闲的需求增长,呼声通过多渠道(如两会提案、网络调研)反馈至政策制定层。
政策目标
总体稳定:保持长短假期搭配格局,避免大幅变动影响社会运行。
适度增加:优先充实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长假,兼顾短假期灵活性。

顺应民意:通过制度化保障除夕团圆、减少调休争议,回应群众诉求。
四、实施影响与后续计划
对群众的影响
探亲休假更从容:春节假期延长,减少“错过年夜饭”现象。
出游选择更多:五一调休减少,形成“短途+长途”结合的休假模式。
调休预期稳定:明确规则后,群众可提前规划假期安排。
配套措施
推动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鼓励群众通过年休假实现更灵活的假期安排。
协同落实节假日高速免费、铁路民航增运等政策,保障出行需求。
持续关注诉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节假日安排。
五、2025年具体放假安排
全体公民放假节日:

元旦:1月1日(1天)
春节:除夕至正月初三(4天,调休后8天)
清明节:农历清明当日(1天)
劳动节:5月1日、2日(2天,调休后5天)
端午节:农历端午当日(1天)
中秋节:农历中秋当日(1天)
国庆节:10月1日至3日(3天,调休后7天)
部分公民放假节日:
妇女节(3月8日):妇女半天
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青年半天
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儿童1天
建军节(8月1日):现役军人半天
此次修改通过制度化保障传统节日、优化调休规则,旨在平衡群众休息需求与社会运行效率,推动节假日安排更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