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面上能搞到的民用最好的扫描,也就是电分了,电分135反转片的像素,大约相当于数码相机4000万左右的分辨率,不过代价好高,一兆数据要1~3块钱,一张4000万像素的照片怎么说也有几百兆。胶卷没有像素的感念,如果用像素概念来看,理论上可以理解为数十亿个银盐...
市面上能搞到的民用最好的扫描,也就是电分了,电分135反转片的像素,大约相当于数码相机4000万左右的分辨率,不过代价好高,一兆数据要1~3块钱,一张4000万像素的照片怎么说也有几百兆。
胶卷没有像素的感念,如果用像素概念来看,理论上可以理解为数十亿个银盐颗粒就等于数十亿个像素点,但实际上几乎无法实现。因为胶卷扫描就是一个数码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受到了像素点和技术的约束。我们知道色彩的数量是无限的,胶卷上相邻的两个银盐颗粒可以容纳不同的色彩,甚至一个银盐颗粒都可以容纳好几种色彩,可是最终扫描的时候,扫描技术的限制并不能细致到每个颗粒,于是就会把几个银盐颗粒当成一个像素点,那么这个时候多种色彩就被其中一种占比大的色彩取代了,所以胶卷扫描之后,往往放大看不如数码照片清晰。
数码照片不管像素多少,颜色之间还是有级别的,每个像素点只能容纳一种色彩,相邻两个像素点就是两种色彩,这个色彩的过度是有限、有级别的。胶卷每个银盐颗粒都能容纳无数的色彩,相邻的两个颗粒之间的色彩过度就非常自然,所以胶卷的色彩是无级的。

胶片的等效分辨率因类型和拍摄条件不同,覆盖范围从数百万像素到2亿像素不等,平均成像质量大致相当于1080P(约200万像素)。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按胶片规格分类的分辨率135胶片(35mm):普通彩色胶片的有效分辨率通常在500万像素以下,专业彩色胶片通过优化颗粒度和感光性能,可达2000万像素;35mm电影胶片因动态拍摄需求,等效分辨率可达4000线以上(换算为数字分辨率约4000×3000像素,即1200万像素)。全画幅胶片:与数码全画幅传感器尺寸相近的胶片,分辨率约3000~4000万像素,颗粒细腻度接近高端数码相机。中画幅与70mm IMAX胶片:中画幅胶片因底片面积更大,分辨率可达18K(约1.8亿像素);70mm IMAX胶片通过更大画幅和特殊扫描技术,分辨率可达2亿像素,是胶片体系中分辨率最高的类型。二、按拍摄条件分类的分辨率光照充足时:胶片可表现出接近2K分辨率(约2048×1080像素,略高于1080P),此时颗粒均匀、细节丰富。光线不足时:感光颗粒变粗,分辨率可能降至接近或低于720P(约1280×720像素),动态范围和色彩层次也会下降。平均成像质量:综合多数拍摄场景,胶片的分辨率大致相当于1080P(约200万像素),但通过高精度扫描和后期处理,可进一步挖掘细节。三、分辨率差异的核心原因

胶片的分辨率受颗粒度、感光材料、扫描精度三方面影响:专业胶片(如柯达Portra、富士Provia)的颗粒更细,分辨率更高;中画幅/IMAX胶片因画幅更大,单位面积信息量更多;而扫描时的光学分辨率(如6000dpi扫描)会直接影响数字输出的像素数。例如,35mm胶片以6000dpi扫描,可生成约6000×4000像素(2400万像素)的图像,但实际有效分辨率需结合颗粒度综合评估。
“像素”这个词是由数码相机的流行而出来的
胶片相机不存在像素的概念,但胶片相机也有衡量画质和细腻程度的问题
那就是胶片的颗粒的细腻程度,由此分为胶片的大小,由中画幅,大画幅,全画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