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封了两个月的魔了的都”指的是上海在2022年春天经历的为期约两个月的封控管理。具体内容如下:封控时间与背景:上海从4月初开始静默管理,部分区域3月初已启动,至6月1日(六一儿童节)解封,历时60多天。期间正值春夏交替,居民以“一件睡衣”度过春季,原本预期...
“封了两个月的魔了的都”指的是上海在2022年春天经历的为期约两个月的封控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封控时间与背景:上海从4月初开始静默管理,部分区域3月初已启动,至6月1日(六一儿童节)解封,历时60多天。期间正值春夏交替,居民以“一件睡衣”度过春季,原本预期的短期管控因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强传播性而延长。
封控期间的生活与物资保障:

初期混乱:4月上旬物资短缺,居民通过团购获取生活必需品,但供应紧张,部分订单显示“已满”。
居委物资发放:部分区域物资发放频次低、种类少,如仅发放土豆、萝卜等基础物资,引发居民不满。有居民批评居委将少量物资分多次发放,以“科学分配”为名行形式主义之实。
高价团购渠道:4月末起,居委组织团购高价菜(价格较平时高6-8倍),虽缓解了饥饿问题,但加重了经济负担。

捐赠物资争议:有视频称云南捐赠的近万箱蔬菜因滞留腐烂,被开箱处理,引发对物资管理效率的质疑。
封控期间的社会现象:
自救与“团长”文化:居民自发组织团购(“我的团长我的团”),通过社区网络获取物资,体现生存适应能力。

阶层对比:部分小区物资丰富(如有鱼有虾、12斤排骨),与物资匮乏区域形成鲜明对比,暴露资源分配不均。
认知局限与无奈:居民对物资分配的“奇才”操作既愤怒又无奈,自嘲“人的认知有边界”,难以理解部分决策逻辑。
解封后的反思与期待:
问责机制差异:对比其他城市(如帝都)对失职人员的快速问责,上海未公开处理相关责任人,引发对管理透明度的讨论。
对居委工作的评价:尽管物资发放存在争议,但居委在保障基本供应、组织团购方面发挥了作用,居民认可其“良苦用心”。
希望与曙光:解封后,居民期待恢复正常生活,希望“曙光照亮被黑暗遮住的灵魂”,并关注“秋后算账”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