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以,但是不能说“疫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疫情是指法律规定的、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传染病暴发、流行或者准暴发、流行的情形。然而,在实践中,疫情往往是指某种传染病爆发或流行的情况。在新冠疫情期间,人们通常使用“疫情”这个词语来指...
可以,但是不能说“疫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疫情是指法律规定的、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传染病暴发、流行或者准暴发、流行的情形。然而,在实践中,疫情往往是指某种传染病爆发或流行的情况。
在新冠疫情期间,人们通常使用“疫情”这个词语来指代新冠疫情的情形。但是,由于新冠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此我们不能使用“疫情”这个词语来指代其他传染病爆发或流行的情形。此外,在报道新冠疫情时,我们应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随意使用“疫情”这个词语。
中国疫情解封时间存在多个关键节点,其中2023年1月8日是公认的防控政策重大转变分界线。具体分析如下:
1. 2022年12月9日:国家卫健委宣布取消防控措施2022年12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自即日起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并逐步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行程码查验等防控措施。这一调整标志着我国疫情防控从“动态清零”向“精准防控”过渡,但尚未完全解除法律层面的传染病管理措施。
2. 2023年1月8日:法律层面防控措施正式解除根据《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自2023年1月8日起,中国解除对新冠病毒感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具体调整包括:
不再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取消入境人员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医疗资源分配优化: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重点转向重症救治和医疗资源储备;社会活动全面恢复:取消公共场所扫码测温、限制聚集性活动等措施。这一时间点被广泛视为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全面解封”标志。
3. 2022年12月至2025年7月:防控机制转型适应期2022年12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总体方案》,明确将防控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医疗专家指出,从方案实施至2025年7月的31个月(约2年零7个月)是疫情防控机制转型的关键适应期,期间需完成医疗资源扩容、疫苗接种普及、公众健康意识提升等任务。这一阶段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解封时间”,但反映了政策调整的长期影响。
总结:若以法律层面防控措施解除为标准,2023年1月8日是中国疫情解封的核心时间点;若考虑政策过渡的完整性,2022年12月至2025年7月则体现了防控机制转型的长期过程。不同时间节点的界定需结合具体政策维度分析。
多个国家宣布对中国开放旅游且部分情况下无需核酸检测,是基于其自身防疫策略调整及对疫情形势的综合判断,并不意味着忽视疫情风险。
西班牙:本周起允许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低风险非欧盟国家的游客进入,且入境前无需提供核酸检测结果。从6月7日起,只要游客接种了完整的受欧洲药品管理局或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疫苗,将不会对来自世界任何地区的游客施加任何限制。同时,西班牙媒体大大夸赞了中国的疫苗接种速度以及防控措施。数据显示,中国现在每天能够接种1500万剂新冠疫苗,按照这个速度,只需两天,其接种量就可以超过目前西班牙的接种总量。
意大利:宣布绿色通行证国家的公民(中国在内)从5月中旬开始可以前往意大利旅行,比欧盟开放还早一个月。从6月中旬开始,已接种疫苗的游客将能够在欧洲自由旅行,绿色通行证将完全开放。获得绿色通行证的情况包括接种获得欧盟批准的疫苗、曾感染新冠后康复、持旅行前48小时内阴性检测报告,且中国不在意大利入境黑名单上,公民能享有获得意大利绿色通行证的权利。土耳其:5月15日起,从中国等14个国家/地区搭乘航班前往土耳其的旅客,无需核酸检测PCR证明,即可直接入境。不过土耳其的疫情依然非常严重,上个月底刚刚宣布短期封国。法国:法国总理卡斯泰宣布法国“终于走在了摆脱卫生危机的路上”,将准备开始迎接外国来客,包括非欧盟的客人。
这些国家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可能是考虑到自身经济受疫情冲击较大,希望通过开放旅游来促进经济复苏;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对当前疫情形势的评估,认为在采取一定措施(如要求接种疫苗)的情况下,可以控制疫情传播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疫情已经结束,全球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对于个人而言,在现在这个全球疫情形势下,还是应安安心心打疫苗,开开心心国内游,等到一切稳定了,再奔赴更远的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