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在中国的传播虽然暂时得到了比较有效的控制,但专家提示对待疫情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这次疫情的病毒顽固异常,最少也要2年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强有力控制和停止传染。四月大部分企业都逐步活跃起来复工复产,虽然措施做得很全面,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存在。6月末,北京大兴区的一个百事食品厂就被爆有员工确诊,大家一时间对手中的可乐喝还是不喝犹豫起来。01、新冠肺炎疫情还有很多潜在风险,不要掉以轻心。
虽然我们暂时在大范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席卷,但对于疫情防控并没有就此打住,影剧院暂停开放、对人员流动进行检测、外出佩戴口罩等等措施还在实行。百密也有一疏,百事大兴食品厂的员工出现确诊说明防控措施还有可以收紧的余地,这次事件的爆出包括北京范围内的疫情也让我们更注重多方面的疫情管控。有了之前的经验教训,相对来说采取行动也更加快速了,包括百事在内的其他企业、政府机关都调动起来,把事情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这也提醒我们平时不要放松防疫措施的执行。
02、百事等食品公司应更注重防疫。
百事作为饮料、食品界的大头,一旦出事,那波及的范围动辄就是全国甚至全球。这次爆出员工确诊,大家一时都人心惶惶,不知该不该把手里的“肥宅快乐水”痛快一饮而尽。食品一旦出事,那影响是最直接的,就像前段时间的北京疫情,证实与三文鱼等进口海鲜有关,正所谓“病从口入”。虽然百事澄清出事食品厂是加工薯片的,并且已经封存涉事产品,但这次出事也提醒了百事等食品加工厂,一定要严之又严地去对待防疫。
03、面对疫情相关报道不要过于惶恐。
说实在的初初看到这个信息,我的心还是七上八下了一下的,因为手边刚好有一瓶百事可乐,心情也很复杂。虽然相信流水线会有相应的消毒措施,但对于疫情可能有过激反应,一听到这样的消息大家可能都会突然惶恐。也建议有类似的新闻一定要完全调查清楚再报道,不要总用只言片语让大家忐忑不安再发事件后续,对于疫情新闻,媒体人们就别只顾kpi了,把事件按时间线好好捋清楚再报道,看者才能平衡心态,做出最好的面对措施。
百事疫情已经过去十几天,北京疫情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大家也不要掉以轻心,把防疫糊弄了事,好好做好相应措施你好我好大家好。
随着春节和元旦的来临,全国很多地区的本土病例都呈现了零星爆发的趋势。北京市新增了七名确诊病例,辽宁省一天新增了六个确诊病例。于是北京市顺义区和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都宣布进入了战时状态,这种局面,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但是北京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已经明确表示,坚决会让疫情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所以还请大家不要恐慌,疫情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一、顺义区进入战时状态。
根据北京市疾控中心的通报,继12月25日新增2例本地确诊病例后,26日北京又新增5例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他们都是前一天确诊病例的密接者这里面6名确诊病例之间还互为亲友关系,涉及3个家庭,都住在顺义区,最近有一起聚餐或购物经历;而新增的无症状感染者,也住在顺义区,是一名网约车司机,曾搭载过确诊病例。
二、全社会应该提高防范意识。
除了进入战时状态意外,全社会也应该提高相关认识,积极的配合,同时加强联防联控。同时为了做好防控工作,中国对新馆病毒的研究也在逐步的推进,中国的疾控也发布了全国的新馆肺炎血清调查和分析,结论表明,我国总体还是处于低感染水平。
三、疫苗接种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通知,目前我国的疫苗接种策略已经逐步展开,分为两步实施。首先针对重点部分人群,比如冷链行业,口岸检疫,医疗疾控等风险程度比较高的工作人员,优先接种。其次再有序开展,以更好的阻断病毒在国内的传播。疫情还没有结束,希望大家也能做好联防联控工作,出门戴口罩,不要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2015年1月下旬,网上曾盛传“北京某大厦一半人得了麻疹”,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很快通过微博发布消息、通告疫情:截至1月26日,该大厦发生的麻疹暴发疫情中一共报告了23例麻疹病例。同时表示为了防止麻疹疫情的传播,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已及时赴现场采取了病例隔离、消毒、麻疹疫苗应急接种等控制措施,完成三千余人的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并强调当前疫情仍在可控范围。各家媒体纷纷转发了这一消息,大家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不禁表示疑惑,疫情的“可控”究竟是指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什么是“暴发疫情”讲起。
暴发(outbreak)是个流行病学专有名词,是用来表示疫情流行强度的一个指标。暴发特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病人出现的情况,深入调查这些病例,会发现病例间存在关联。根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要求,麻疹暴发标准为10天内同一单位发生2例,这样来看,这次北京某大厦已经轻松达到了“暴发”的标准。虽然暴发疫情听起来很可怕,但由于暴发仅仅涉及到了一个局部地区,因此病例数往往并不十分庞大。大家应该还记得,前几年肆虐全球的“甲流”曾被WHO宣布处于“世界大流行”的状态,所谓的“流行(epidemic)”也是一个用来表示疫情强度的指标,是指某地区疾病的发病数量达到了历年发病平均水平的3~10倍,如果疾病的发病数量超过了流行水平,波及范围超出了省、国乃至洲际范围,才可以被称为“大流行(pandemic)”。流行和大流行会造成大量人群感染疾病,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也十分巨大。与之相比,一座大厦的麻疹暴发就显得颇为微不足道了。
了解了什么是暴发疫情之后,让我们来聊一聊如何控制疫情。

与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不同,传染病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传染给他人,因此才需要“控制”,也就是减少疾病向健康人群的扩散。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想控制传染病,就得先了解传染病是如何“传染”给健康人的。现代医学分析发现,传染病的传播需要3个环节,三者缺一不可,它们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果没有了传染源,也就没有了传染病(举个例子,之所以说人类已经征服了天花,就是因为我们已在自然界彻底消灭了天花病毒,没有了天花病毒,就没有天花了)。控制传染源是人们最容易想到的一种对付传染病的方法,中世纪的欧洲米兰,一旦发现了瘟疫,政府就会下令把染上了瘟疫的房子用围墙圈起来,病人只能呆在里面活活等死。随着医学的进步,医务工作者不需要用这么残忍的手段也可以控制住传染源,保护我们不被传染。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再次感染新宿主的过程。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千差万别,其中经空气传播是最为常见、也是传播效率最高的方式,传染能力最强的传染病基本都拥有经空气传播这一途径。最后一个因素是易感人群,这是指对疾病没有免疫力的人群的总称,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那些拥有疾病免疫力的人群,我们称之为免疫人口。免疫人口在预防疫病扩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些人不但自身不会被传染,而且当大量的免疫人口分布在传染源周围时,就能够对那些没有免疫力的易感人群起到屏障作用,可以使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四处碰壁找不到能够感染的个体,从而中止传染病的流行(图1)。
由此来看,当初米兰政府想要把病人围起来的策略还是正确的,只不过用错了材料,正确的围墙不该是石块和泥浆,而应是不会被感染的免疫人口。当然,除了上面所说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点生物学因素外,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也对传染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流感总是发生在冬春季,那是因为流感病毒耐寒不耐热,夏天火辣辣的阳光可以很快杀死流感病毒,而冬天人们总是呆在室内,特别是在人口密集又温暖如春的办公大楼里,这也给病毒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控制传染病而采取所有的措施都是围绕上文中提到的3环节来展开的。首先,针对传染源的主要控制措施包括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主要目的是减少传染源和易感人群的接触。依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甲类传染病(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和SARS病人必须实施隔离治疗。其次,针对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是消毒等去除自然环境中病原体的方法。为室内空气进行消毒,最常使用的方法包括紫外线照射、臭氧消毒、0.5%过氧乙酸熏蒸等。在人口密度很大的公共场所,不仅要保证充足的新风量,传染病高发季还会经常使用含氯消毒剂对通风系统进行消毒。最后,针对易感人群的主要措施包括了疫苗接种、药物预防以及使用个人防护措施。接种疫苗可以极大的降低易感人群被传染的几率,以麻疹为例,自从我国开展大范围接种疫苗,麻疹患者的数量下降了99%。而在不得不接触传染源时(比如去年发生在非洲的埃博拉疫情,在医务工作者为患者进行治疗或在实验室操作病毒时),做好个人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图2)。
对于传染病防控来说,只要将3环节中的1环控制住,就会打断疾病传播的链条。在这次麻疹疫情的应对中,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隔离了患者(控制传染源)、对大厦做了消毒(切断传播途径)、还对大厦中的人员进行了应急免疫接种并要求取消集体活动与会议(保护易感人群)。采用三管齐下来防止传染病继续扩散,同时没有新发病例出现,因此可以说疫情处于可控范围。但麻疹属于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6~21天,常见10~14天),据《麻疹暴发处理现场指南》的规定,在暴发出现21天内,如果无新病例出现,才可认为暴发终止。所以现在应继续做好各种预防措施,不可掉以轻心,给疾病以可乘之机。
【参考资料】
[1]流行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突发传染病防治教程.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年曾全球大流行的“甲流H1N1”,今冬再度成为京城最活跃的流感病毒种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昨天表示,北京近期已连续报告两例甲流死亡病例,全市流感患病情况已达到2008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不过,疾控专家称,市民对“甲流再袭”无须恐慌。目前,甲流已成为季节性流感的一种,且可防可控。
今冬或出现流感集中疫情
受极寒天气影响,北京近期流感发病率较高。市疾控中心昨天表示,上周北京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累计监测门、急诊就诊人数1040090人,流感样病例百分比为2.75%,流感样病例人数为28567人,已达到自2008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
市疾控中心主任邓瑛介绍,自去年12月起,流感发病水平开始上升,目前已进入高峯时期,未来一段时期内,流感将维持较高活动水平。“预计将会持续到春节。”他判断,到春运高峯期,人羣路途中抵抗力下降、卫生设施又不太好,更容易患上流感。
他表示,今冬流感的高发,同持续寒冷天气相关,很多市民增减衣物不够合理。此外,目前也正处于流感流行季。

邓瑛说,在此期间,不排除在学校托幼机构、集体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出现流感所导致的集中发热疫情的可能性,同时也会出现由于流感所导致的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
已有两人因“甲流”死亡
记者昨天了解到,2009年流行的“甲流H1N1”,今冬又出现在北京。
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流感样病例标本发现,现阶段北京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且甲型H1N1流感病毒活动度较前期已明显增强,逐渐转变为主导毒株。
“这种病毒和2009年的甲流H1N1相近,没有出现明显变异。”邓瑛介绍。
市疾控中心表示,目前北京已报告两起因“甲流H1N1”死亡病例。两人均为女性,一位是22岁来京务工人员,另一位是65岁癌症患者。
疾控部门要求,中小学校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学校、用人单位若出现流感患者,应及早隔离,避免带病上班等情况。
“甲流”档案
2009年开始,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当年5月,中国内地确诊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
2009年7月,北京首现本地聚集性甲流疫情。截至2010年1月17日24时,全市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实验室确诊病例10966例,死亡76人。
■追访
甲流死者均患基础病
记者昨天获悉,北京两起因甲流死亡的患者均是因为自身患有基础病,且没有接种过流感疫苗。

其中,一位患者去年5月刚来到北京务工,12月25日发病,出现咳嗽症状;26日出现高热、喘憋、紫绀等;后到朝阳医院就诊后出现呼吸衰竭等症状离世。据医院实验室检测,确诊为甲流H1N1病毒感染。
另一患者是一名骨髓癌晚期的老年妇女,感染流感后出现咳嗽、胸闷等症状,1月4日抢救无效去世。
■释疑
接种流感疫苗能预防甲流
疾控专家表示,针对“甲流再袭”,市民不必心存恐慌。而且,目前北京对于甲流的防控也并没有启动应急机制,仍作为季节性流感来对待。
据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所长王全意介绍,2009年的甲流之所以“可怕”,一是由于在全球大规模流行,二是由于它作为一种新毒株,人羣完全无免疫力。
他解释,自从2009年以后,甲流已和其他类型的流感类似,作为一种季节性流感存在。且自第二个流行年起,人羣已有了基础免疫力。
“目前,在甲流的防治方面,已经达到了可防可控。”邓瑛介绍,北京提供的流感疫苗接种能够有效防控甲流,接种两周之后即能产生抗体。市民可自费接种。
他表示,北京已为164万人接种流感疫苗,主要是中小学生以及60岁以上老人。根据不同人羣接种情况和发病情况分析,流感患病人羣中,学生显著低于小孩子和中青年人,这也能够证明流感疫苗具有防护作用。
王全意表示,近两年间,北京也有患者因患甲流死亡,但主要是由于个别患者体质较差,或是患有基础疾病。(温薷)
相关阅读:
香港一名3岁男童感染甲型流感情况甚是危机
北京进入流感高峯期甲型H1N1病毒成为主导毒株
卫生部制定社区暴发甲流控案以传染源管理为主
甲流感暂时处于“潜伏”期春节或迎来疫情高峯